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二百零九章 轰动的镇抚司(求订阅)  (第1/2页)
    午门广场上,一时安静下来。    阳光下,一群人的影子交叉错落,有人低头思考,还在消化齐平所说。    分析,整理,整个事件的内在逻辑,越想,越是赞叹。    有的,则露出钦佩的神情,竖起大拇指。    服气。    虽然对齐平的种种手段,已然见识过数次,但,如这般的,还是第一次。    若非是齐平亲口所说,他们甚至都不敢相信。    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,在案发后数日,现场任何实物都没看到……只凭借一份大家翻烂了的卷宗。    就在当日那短短不到半个时辰里,完成了这一系列推理,并且瞒过了所有人。    “怎么感觉,你从西北回来后,更变态了。”大嗓门校尉感慨。    齐平哭笑不得,心说,你这算夸奖吗?    他摇摇头,解释道:    “其实没那么玄乎,这次能破案,真的很大程度依赖于运气。    事实上,在李千户发回密信前,我都根本没底,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,最后能撞上,大概的确是我‘大难不死,必后后福’了。”    裴少卿赞叹道:    “即便如此,那也是神乎其神了,嘿,我现在只想回衙门,看下那帮人的嘴脸。”    提起这个,一群人都精神了。    说起来,这十天……尤其是最近三日,他们听到的流言蜚语实在不少。    虽说,大部分都是贬低齐平,可眼下,他们其实算是齐平的“属下”,被其余堂口贬损,大家都瘪了一股气。    只是,此前也实在没处发,而且齐平也拦着,如今,方扬眉吐气,恨不得立即回衙门,替他“平反”。    “你们至于吗……”齐平哭笑不得,他对这种事,真的看的不重。    众人异口同声:“至于!”    “……”齐平摊手,行叭,你们开心就好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……    与此同时,金銮殿上。    “……整个事情的经过,便是这般了。”杜元春的讲述,也到了尾声。    他叙述的版本要更简略些,没有太过提及破案细节,但大体上,并无差别。    同样隐去了与皇帝合谋演习的那段……    杜元春说完,将手中李桐写的折子递给旁边的宦官,由其转呈高台上。    而殿内,满朝文武,先是静默,旋即,交头议论起来,皆难掩惊讶,没人想到,这一切,竟是杜元春与那齐平合谋的一场戏。    前七日的“懈怠”,如今的反转,都在那名屡破奇案的年轻校尉算计之中。    而他们这些人,却都毫不知晓,踏入了这个局中。    “竟是这般……竟是这般……”    “我等,竟都被诓骗了么?”    “终究是我等小看了他……”    议论纷纷,神情各异。    相当一部分朝臣,回想起这段时间,自己的幸灾乐祸,不禁羞愧掩面,不敢与杜元春对视。    仿佛,杜元春的眼神里,藏着戏谑一般。    再想起不久前,大家在午门广场上,还等着看笑话,如今再想,原来他们自己才是笑话。    张谏之目露异彩。    黄镛眯着眼睛,不知在想什么。    至于垂头丧气,恐惧无比的左都御史……已经没人关注他了。    “好,好一手瞒天过海。”龙椅上,皇帝开怀大笑,心情颇为不错。    如今官银找回,虽损失了一些粮草和军卒,但不多,换来的,却是挖出了藏在都察院里的两条蛀虫。    从账面上,还是赚了的。    已然死去的陈万安……无疑是与不老林勾结的“罪魁祸首”,起码,目前只能是。    而在皇陵案中,已然查明,不老林身后大概率是蛮人。    如此,劫掠的目的也清晰明了——任何削弱凉国的行为,金帐王庭都没理由拒绝。    至于是畏罪自杀,还是被不老林灭口……其实已没那么重要,至此,案件已然清晰明白。    皇帝收敛笑容,略想了想,高声宣判:    “都察院佥都御史陈万安勾结江湖组织不老林,串通运粮官吴合,劫掠赈灾钱粮,罪不容赦,依律严办,吴合即刻收押,由刑部审问,左都御史……接受调查。”    被坑了一道的都御史叹息垂首,没再争辩。    顿了顿,皇帝继续道:    “镇抚司衙门破获此案,朕心甚慰,校尉齐平先于临城立功,又找回官银,擒获犯官,功劳甚大……赏黄金五百两,洗髓境适宜修行丹药一箱。散朝。”    群臣躬身垂首:    “恭送陛下。”    ……    午门广场上。    一群校尉也没敢走,一边低声闲聊,一边等司首回来。    只是每个人脸上,再没有了前几日的沉重,几乎各个面带笑容。    知道,此番衙门安然度过“劫难”。    “嘘,散朝了。”一人忽然说。    齐平抬头望去,就看到,远处大殿中,一群官员走出。    彼此三三两两聚集,小一百人的样子,算是比较多了。    毕竟不少人来看热闹的,结果没看成。    当百官望见广场上这一队锦衣时,皆是放慢了步速,神情复杂地望来,准确来说,视线是落在齐平身上。    倒不是都认识他,而是这支小队里,俨然以齐平为首,便很好认。    一见之下,不少官员暗暗吃惊,没料到,竟当真如传言中那般年少。    “大人。”忽而,杜元春迈步走来,身旁跟着惜字如金的李桐,齐平忙拱手。    “走吧。”杜元春嘴角微微翘起,保持着威严,往外走,齐平等马仔忙低头跟上。    这一行人,与百官泾渭分明。    官员队伍中,总是昏昏欲睡模样的老首辅黄镛眯着眼睛,静静凝望少年离去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皇宫,皇帝下了早朝,心情愉悦地换了套常服,嘴角挂着笑意。    冯公公手持拂尘,跟在一旁,穿行于回廊间,笑道:    “陛下心情格外好呢。”    皇帝笑道:“总算有了个好消息,还不许朕乐一乐?”    冯公公忙道:“陛下笑口常开才最好。”    皇帝摇头,说道:“稍后赏赐修行丹药,你亲自去,挑些适合的,呵呵,正好还了他上次提出工赈之法情。”    因为是以私下身份提出的建议,故而,皇帝并未将其视作“功”,而是“人情”。    冯公公点头应下,心想,陛下是愈发看重那少年了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宫门外。    杜元春乘上马车,对齐平道:“进来说话。”    齐平精神一震,钻进了车厢,李桐等人,则跟在外头步行。    车轮粼粼,朝阳从窗口照进来,马车垂帘在对面映出一个四方的影子。  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