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寒雪有客至 (第1/2页)
京溪市迎来小雪。 窗外簌簌雪片轻匀落下,无声地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。大年初六的冷气很猖獗,顺着鼻孔溜入肺部,让人身T不由得哆嗦。 秦汀薇关上窗户,坐在客厅的壁炉旁,才感觉寒意消散。 上学期苏子尧教授推荐的经典书,她总算看完了。橡木桌上静静合着本《青瓷史》,还残留着她手指翻阅的余温。 她的父亲秦勋年与苏教授是同门师兄弟,有着几十年的交情。 只是路数不同。秦勋年专在瓷器上作画,苏教授则守着学院,一头扎进了考古研究里。 秦父知道nV儿在旧友苏教授门下求学,免不了拜托对方多加照顾。 现在她该前往上观研究所了。 作为京溪市一流陶瓷研究所,那里汇聚了众多瓷器领域的顶尖专家,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。 年初这趟去研究所,是应苏教授的嘱咐,年前整理出的一批越国陶瓷残片,需要她结合文献记载做纹样b对分析。那些带着冰裂纹路的瓷片里,或许藏着解开某座古窑烧制工艺的关键线索。 其实她心里清楚,这既是学术任务,也是苏教授特意给的机会。 父亲去年年底提过,想让她多接触些一手文物资料,苏教授便借着年初整理新藏品的由头,把这项研究交给了她。 街道空荡荡的,只有风裹着雪沫懒懒散散地逛,少见行人踪迹。 她在路边等了近十分钟,冻得发红的指尖攥着手机,屏幕上还停留在打车软件的界面。 终于有辆计程车打着双闪驶来。 车辙在雪地上碾出两道浅痕,转瞬又被新雪轻轻填满。 她眼睛一亮,连忙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碎发,踩着雪跑过去。 “去北山墅。”秦汀薇对司机说道。 米白sE短款羽绒服上落着点点雪花,一进暖烘烘的车子就融化了,在面料上洇出细碎的水痕。下身是浅灰sE紧身K,妥帖地裹着腿,g出笔直流畅的线条。 半晌。车子停稳。 秦汀薇抬眼望了望不远处。上观研究所的铜制门牌在雪雾里若隐若现。 她把羽绒服裹得更紧些,接着绕了两圈领口的羊毛围巾,将半张脸埋进里面。下巴蹭过毛茸茸的纤维,暖意在颈间漫开。 只露出的那双明净细长杏眼,睫毛上沾了点细碎的残雪,像落了层糖霜。 她的脚刚沾地,整个人就像从棉絮堆里滚出来的云朵,蓬松又软乎乎地立在风里。 厚底雪地靴碾在积雪上,咯吱咯吱的轻响声漫出,溅起细碎的亮片。 研究所选址于市郊一处僻远的别墅群中,原是民国时期一位陶瓷收藏家的旧居。四周被茂密的林木环绕,带着古朴的庭院格局与沉静的基调,恰好与它的气质相契合。 她心里盘算着要趁这次机会,把新藏品釉sE里藏着的秘密再好好琢磨。 “秦小姐,来找苏教授的吧。”管家熟稔地给她开门。 她点点头。 心想,一年的大半时光,她都在这里度过,连窗台上的绿萝都认得她。 “苏教授正在和客人谈话,麻烦你先在金石轩稍等。” “好的。”她嘴角抹着淡淡的笑意回复道。 苏子尧教授在京大执教二十余载,早已是名气响当当的人物。只是眼下天寒地冻,竟还有旁人专程往这儿来,这倒让人心头生出几分好奇,不知这位客人究竟是何人。 室外猛地袭来一阵Y风,刮得人骨头发疼。nV人眼尾微微扬着,像藏着一丝未说尽的情绪,润泽的唇瓣抿成一条利落的线。 她步履匆匆地穿过这片凛冽,身影很快便停在了金石轩前。 檀香氤氲,古雅清幽。 屋里挂着金石拓片,堆着古籍函盒。古琴声流水似的淌着。 左侧休息区的酸枝木书架摆满了善本。右侧办公区的会客桌旁,有两人坐着在交谈。 那便是苏教授和那位客人吧。 她只能在软沙发前坐下,安静地在这里等待。 休息区的藏书浩如烟海,她在层层叠叠的典籍间穿梭时,竟寻到本关于秘sE瓷研究的专着。 她自幼浸润在陶瓷世家里,家族传承数代的陶艺堆雕技艺,早已融入她的骨血。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,让她b谁都懂秘sE瓷的金贵。 秘sE瓷在晚唐成熟专供皇室与祭祀,只是这种高等级越窑青瓷在北宋逐渐衰落,最终消失。她需要潜心钻研的,正是这失传的独特制作工艺。 秦汀薇沉浸于此书,指尖轻轻描摹着书页上那些泛h的线描图——莲花式碗、葵口盘、执壶……。她仿佛能透过纸页,触m0到千年前越窑窑工指尖的YuT1温度。 花白鬓角的苏教授端坐在会客桌的男人面前。 男人脊背挺得笔直,自带威仪。 “宋总,你看这个怎么样?”苏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清晰。 男人正垂首听教授讲着瓷器考据,眉宇间凝着全副心神。他的手中一只小巧的青釉鱼耳炉,指尖隔着手套,正轻轻拂拭瓷器上的纹路。 “……所以这些开片纹路,其实藏着祭祀的秘密。” 他刚要开口,眼角余光扫到旁边的动静,话头顿住。 目光像被什么牵住似的,越过镂空屏风,粘在那抹素sE身影上。 姑娘垂着头捧本书,身形纤瘦,单看侧影就知是个美人。 乌亮长发松松挽在脑后,带着蓬松的绒感,像要化的N油。额角线条柔和,几缕碎发贴在耳后,下颌收得正好,弧度不软不y,如白瓷盘缘那一道温凉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